人才培养

您的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总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19

《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总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给“工匠摇篮”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农业职业学校怎样培养优秀的“农业工匠”呢,具备坚定、踏实的工作作风是前提,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是核心。当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城市与农村更加注重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遇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如何为现代农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教育及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是,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依然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离“技术精益求精,作风坚定踏实”的“匠人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李克强总理提倡“工匠精神”的深层原因之一。

  提倡“工匠精神”是现代农业企业内涵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现代农业企业的生产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既不能像普通工业企业那样对生产过程进行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也不能进行工厂化简单重复性大规模生产,所以现代农业对员工个人素质的依赖性更强,要求更高。拥有技术精湛的“农业工匠”群体,能显著提高农业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提升发展的关健因素。企业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农业职业教育要采用科学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大量优质的“农业工匠”。

  本课题《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了国外农业职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当前农业经济人才市场需求规律,对当前中职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革新,以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农业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农业工匠”为目的。职业教育应当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机融合各种办学要素,以达到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探索一条既适应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特点又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与坚持[1]。农业工匠型人才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第一线,掌握熟练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农业生产者;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2]。

  (二)理论依据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6年的《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指出实施工匠精神进校园行动计划。加强产业文化育人实践,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增强学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培养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3]。

  三、文献综述

  在国外,职业学校对“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欧美国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的“按能力分班(组)教学”,澳大利亚“体裁教学法”等,都在“工匠”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技术精湛的“工匠”群体,一批批优秀“工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与农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

  在我国“工匠精神”最早由聂圣哲先生提出。聂圣哲先生认为工匠对他们专注领域的全身心投入、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即为“工匠精神”[5]。刘文君(2016)在《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中分析了我国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理念先进而实施滞后、生源情况不乐观、实践教学质量不高、考核评价方式落后等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应将企业作为主体引入实践教学、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和载体进行实践教学、构建“移动互联网+APP”翻转教学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考核平台以构建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6]。朱家俊等(2016)指出中职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必须要有一支适应改革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对待不同专业的教师,新进教师和在岗多年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有实践经历教师和无实践经历教师,在培训方式上应区别对待,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差异化的目标计划和工作安排,缺乏相关制度保障,也没有制定培训学习的具体要求[7]。郭海涛(2016)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有效的培养工匠精神的育人模式。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在工厂和车间内学习和实践,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认知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8]。景志明(2017)《工匠精神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工匠精神”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可以通过提高职业道德、加强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工匠人才的培养[5]。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目标:主要以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市场为依托,以中等农业职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市场特点,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研究农业职业教育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相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1)中等农业职校适应“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2)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教学内容改革创新。(3)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4)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 培养实践能力保障体系建设。(5)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6)农业职业学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体系建设。(7)中职园艺专业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法:为了解最新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对“农业工匠”型人才需求进行了调查,这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二)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借鉴国内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成果。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计划在本校各专业中进行广泛深入地实践探索,并对实践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与总结,然后归纳总结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本研究成果。

  (四)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通过现象找到规律,我们将采取大量的教学实践行动。如怎么提高学生的“植物嫁接”水平,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 技术路线:一是成立课题组。二是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三是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确立农业职业学校“农学工匠”能力体系。四是开展各种培养方式的实践探索,找到最适合、最高效的“农学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归纳总结,写出研究报告。六是撰写成果报告并请专家组进行结题答辩。

  六、研究过程

  (一)开题研究阶段

  2017年9月29日,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在武汉市农业学校举办开题论证会,主任委员是武汉市教科院职成室主任、省特级教师、高级讲师黄正轴,论证成员包括市教科院职成室综合科主任、高级讲师徐谷,武汉市农委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正高级)付荣谱等。经过开题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具有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价值;要立足本校实际,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工作展开课题研究,要边研究边实践,为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本课题审批通过后,吕清华主任组织了课题组专项工作会议,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工作计划,分解课题各项工作。明确以下分工:由吕清华主任全面负责课题整体组织工作,参与人负责子课题的相关研究,并在专业教学实训中开展农业工匠培育的实践。

  (二)研究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首先对相应的子课题进行文献收集、开展调查研究。为了解企业对“农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认知和需求,我们对不同农业企业进行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日常理论教学、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全面实施农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实践。2018年12月20日武汉市教科规划办组织有关专家(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王涛副教授,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艾翠林副教授),对本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专家们认为该课题从聚焦“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在工匠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农业工匠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得出了阶段性成绩,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过程的统筹管理,把握研究方向和重点,加强资料整理与分析,科学规范管理。在随后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入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实践实习、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等多方面对“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

  (三)成果分析阶段

  课题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完成子课题相关的研究,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本课题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园艺专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园艺工匠”有效性培养模式探讨》、《中职园艺专业“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化实训平台,打造农业工匠》、《“工匠精神”融中职,助“匠心”人才供给》、《中职农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分析》等。课题组在各成员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论证修改,撰写《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农业工匠”型人才培育进行分析

  为了解企业对“农业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认知和需求,我们对不同农业企业46位职员进行了不记名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中男性占比67.4%,女性占比32.6%,20-30岁占比78.3%(附图1);56.5%为一线职员、34.8%为一线技术人员,其中有少量中高层管理人员(附图2);在学历分布上本科学历达到82.6%(附图3),但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高职院校、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中职毕业占比分别为41.3%、34.8%、17.4%、6.5%(附图4)。65.2%的调研对象认为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大部分有相关。54.3%的调查对象认为一线工人对待产品品质具有“工匠精神”。47.8%的人认为本企业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较少,30.4%的人认为本企业缺乏高技能型人才,21.7%的人认为本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比较多。

  企业经常培训和偶尔培训的占比分别50%和47.8%,不开展培训的仅为2.2%。87%人认为如果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在企业员工的手下帮工,半顶岗方式较可取。

  学生实习时间3个月及以下和4-6个月占比分别为39.1%和45.7%,超过6个月的实习时间占比较少。76.1%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公司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部分实习学生可能会留在公司,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利。制定和完善专门的顶岗实习法律法规、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对接纳实习学生业绩突出的公司,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企业购买工伤保险,防止实习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等方式被认为可以提高企业接纳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

  (1)建立符合“农业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订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列入其中并且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从入学教育开始,从文化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从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从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总结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对精益求精、崇尚职业情怀的工匠精神的培养[9]。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匠精神培育”内容一定要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需求,经过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的反复论证。

  (2)在实践中塑造“农业工匠”

  农业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在教学工作中要与实际的农业产业进行深度对接,使其专业课程内容与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相契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就能够对农业实际生产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帮助,最终将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接,使学生真正掌握有价值的农业实践技能。同时,农业职业院校还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将农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并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进而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全新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的精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3)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鼓励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学校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工作人员、专业化技术人才以及国家重要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人等作为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学科引领者[10]。因此作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一些流动性的教学岗位,引进一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专家兼职任教,丰富师资队伍。

  良好的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增强实践经验,以“工匠精神”的标准要求自己,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工匠精神得以传承。

  2.“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

  (1)在通识教育中传达工匠精神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并通过自己的常识进行科学独立的思考。要在入学教育、职业规划、道德法规等通识课程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着力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意识。要在思政理论课中培养“工匠精神”,完善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用典型生动的案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理念中,贯穿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11]。

  (2)完善优化专业理论教学内容

  要完善优化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专业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专业课程要结合农业企业发展的实际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参考现代农业企业各类农业岗位职业要求,及时引入优秀的课程资源和先进技术完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同时要把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师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使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12]。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农业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同步保障。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学校内部展开的,实践课程在整体教学当中所占的比例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始终达不到既定的标准。“农业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鉴于这种情况,农业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优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产、学、研三方面问题进行整合,构建一种系统化的校企合作机制,进而为学生贡献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深度结合,在校内实践基地当中完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而后在企业实践平台当中完成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农业职业学校还要互相派遣专业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学徒培养模式来开展实践教学。师傅要将自身的职业操守、技术技能和企业精神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上岗锻炼,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在这种“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当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完美传承。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在学习当中获取实践经验,切实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熟练技能,培养其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12]。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和机械的幻灯片的放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的钻研知识。理论教学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课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分组学生任务的悉心指导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13]。

  实训基地是培养“农业工匠”重要的实践平台。在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拓展校外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协同发展。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例如本校园艺专业建有食用菌中心、组织培养中心、盆景园、土壤、种子实训室等18个实训室或基地。畜牧兽医专业建有外科手术室等15个实训室,还有现场教学中心,实验蛋鸡场等实训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了教师实践课的开授比率;同时,通过开展核心技能训练和兴趣活动等增强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不断的加强质量建设,保证实训基地设计合理、仪器设备品质优良,要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养农业工匠的育人功能[12]。

  4.构建“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机制

  农业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内涵和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在农业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构建人才评价与认证体系,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定,同时还要重点关注人才评价和认证方面的相关工作 。农业职业院校还可以将校园学习与企业技能和行业指导进行深度结合,从而构建一种校企联合的评价机制。人才的评价和考核认证工作可以由学校和行业专家、企业组成联合评价小组,由评价小组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予以客观的评定,按照学生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优先向企业推荐具有良好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学生进入到企业比较重要的技术岗位当中。

  八、研究创新及成效

  本课题从合理规划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教学模式、实践实习、合理进行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其成果体现在:

  (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

  教师通过信息化大赛,公开课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教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授课,将工匠精神的理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多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开展核心技能训练和兴趣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技能训练和技能比赛,学生熟练的掌握了扦插、显微镜操作、病虫害识别、植物品种识别、营养液配制、插花、种蛋日龄的识别、红细胞计数、外科手术缝合与打结等技能。通过反复训练和规范化操作,增强了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和崇尚劳动的精神。同时学校积极开展食用菌生产、组织培养、蔬菜栽培、盆景、宠物美容等兴趣活动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系统的技能学习,在兴趣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

  (三)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园艺专业食用菌基地、组培实验室、盆景基地等不仅提高农校园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而且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学员提供了参观和实训场地,受到学员的好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近年我校王前勇、陈友法、曾祥胜、喻艳、王立和、吕清华和陶周喜7位教师被武汉市政府聘请为科技特派员,他们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时段、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并参与企业的生产或市场开发。牧医专业还邀请企业的技术核心骨干进校园,为学生做专业技术讲座,深受学生好评。

  九、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目前不是每位教师对工匠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培养的理念,“追求工匠”、“培养工匠”要植入教师的心田。在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培育农业工匠型人才。

  (二)提升师资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师资是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和践行者,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学校也要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参加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多融入企业进行学习提升。

  (三)实训基地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

  目前实训基地由专业老师兼管,建议实训基地需要有专职实验员进行管理,有利于各专业实训操作及技能训练或竞赛的开展。

  (四)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对于农业学校而言是一项终生课题,需要长期坚持,并贯彻到实践中。本课题即将结题,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继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应用转化为教学实践。践行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理念,将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也让学生终生受益。

  十、参考文献:

  [1]何军. 技师学院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7.

  [2]王泉. 多元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3]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发展目标、主要问题、重点任务及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11-23.

  [4]段向军,舒平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6):62-65.

  [5]景志明.工匠精神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2017,29(3):94-97.

  [6]刘文君.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111-112.

  [7]朱家俊,王志斌,朱良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J].职教通讯,2016(23):50-54.

  [8]郭海涛.现代学徒制的专业适用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106-109.

  [9]王春玲.探析工匠精神培养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5):100-101.

  [10]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职业教育重要文件摘编(2017年上半年)[J].技术与教育,2017,31(02):46-64.

  [11]刘丽,周振刚,王威.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2018,(3):10-12.

  [12]喻艳,吕清华.中等农业职校“农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6):149-151.

  [13]杨堆元.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中“X证书”考核标准探讨[J].职教论坛,2019(07):54-58.

  十一、附录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