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您的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19

《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推进"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总书记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到2014年1月,党中央做出了科学可行的顶层设计。2014年3月,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再次做了精辟论述。2015年,习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造血式”式扶贫方式。农业职业教育怎么样瞄准扶贫对象?聚焦什么样的重点人群?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增强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能力?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是摆在农业职业学校面前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更是党和国家交付给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打通了农业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三农”的渠道,为农业职业教育完成时代赋予的“精准扶贫”战略任务找到一条有效而可行的路径。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丰富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与手段,全面提升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如果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复制与推广,将大幅度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使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当前社会“精准扶贫”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或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农村精准扶贫是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最主要特征是帮扶对象的精准——谁贫困就扶持谁。

  习总书记在精准扶贫的策略上明确提出“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这为当前的农业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农业职业教育怎样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用什么的策略来实施“精准扶贫”这一战略任务,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限定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这是由于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长,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民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很少,对农村精准扶贫的作用与效果不显著。当前,湖北省有农业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有十多所,绝大部分办在县城如兴山职教中心、长阳职教中心、十堰科技学校等,全省唯一一所专业农校---武汉市农业学校也办在武汉市的郊区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由于办在农村,可以通过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等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战略。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扶贫工作实施的是“精准扶贫”策略,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这一科学论述是本课题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党中央在2017年1号文件中把"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建设做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农业职业教育扶贫是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一环。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际上较为成功的扶贫模式分为三类:即以墨西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极”模式;以印度等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发展极( Development Pole ) 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在上世纪50年代的《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中提出的。通过对"发展极”模式的实施绩效分析,发现"发展极”扶贫模式能够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并可以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下而上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能够明显减缓区域性的贫困现象。当前,实施“发展极”战略的还有智利、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哥伦比亚等国家。

  美国经济学家P•斯特雷坦提出"满足基本需求”理论。"满足基本需要”理论注重对穷人,尤其是对农村特别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商品和服务,包括基本食物、健康服务、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临时住房等。

  社会保障方案其实是一种国家财政再分配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为贫困人口直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基本的卫生和教育及其他生活补贴,以满足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以美国扶贫模式为例,其基本内容包括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项目。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精准扶贫”,所以国内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有:朱爱国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职教论坛2016年(1)16-20)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特别是文章中对口专业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方面的论述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陈顺珠《在精准扶贫中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吉林畜牧兽医》2016-12)一文中对畜牧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用数据证明掌握畜牧业专业技能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非常重要途径。这正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翁伯琦在《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与山区精准扶贫联动发展的技术对策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6.6.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15) )一文中指出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脱贫减贫目的。这是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脱贫方式,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探索发展的新方向。何丕洁在《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 2015,1(30):108-108))一文中特别分析了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 国内外研究对本课题的影响

  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P•斯特雷坦提出"满足基本需求”理论。我国实施的"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政策(简称"两不愁、三保障”),就是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正在借鉴了其"提高穷人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思路,农业职教通过"技能教育培训”等手段,增强贫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其脱贫致富能力。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朱爱国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职教论坛2016年(1)16-20)一文中,对职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手段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与国内外的研究虽然有很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一是范围更精准,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职业教育,而农业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三农”,对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更显著。二是措施策略更精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业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具体手段与方法,更能直接帮助农民脱贫。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以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掌握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村“精准扶贫”中所起的实际作用。深入剖析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法,找准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手段,从而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找到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课题的指导思想与研究目标,结合评审专家与全省农业职教专家意见,课题组确定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实践效果分析;农民短期技术培训的效果分析;农业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职教在贫困山区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效果分析;农业职业教育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效中的支撑作用研究;长阳精准实施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发挥职教功能,助攻精准扶贫;武汉市新洲区建新村驻点扶贫实践效果分析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社会调查法:为了解农村“精准扶贫”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我们要对农村贫困人口及致贫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根据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这对课题研究有强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二)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大量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借鉴国内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各级党和政府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实践经验总结。

  (三)个案的研究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为深入剖析贫困人员致贫原因,找到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要采取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解剖研究,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通过现象找到规律,我们将采取大量的实践行动,从而找出扶贫效果最好方法与手段。行动研究法保证了课题研究成果能够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作用,为课题的复制与推广打下实践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一) 准备阶段

  首先明确课题研究思路:根据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农村“精准扶贫”人才市场需求规律。对当前农业职业学校传统的办学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革新,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践分析,首先搭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用实践的方法探索各种有效的办学策略和人才培养方法,最终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找到一套能有效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的策略和方法。

  (二)实施阶段

  一是开展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我们首先对武汉市郊区新洲区、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东西湖区等地农村贫困居民家庭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了解与掌握当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并对每项实践过程的结果进行调研。此项调查最后形成《武汉市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实践效果》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表。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徐文新驻点贫困村---新洲区建新村近一年时间,跟踪调查贫困户的脱贫情况,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很好的实践基础。

  二是成立贫困山区课题攻坚小组。根据开题评审会专家的意见,课题组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组织开展贫困山区职业教育扶贫实践探索。为保障课题研究效果与质量,课题组增加了一名新成员--长阳职教中心的刘勇老师,专门负责农业职业教育在贫困山区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分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在大量详实调查基础上,开展了针对当地特色的教育扶贫行动,形成了《农业职业教育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效中的支撑作用研究》等大量课题研究成果。

  三是全省设立调查点,收集和总结各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数据与成果,为总课题的研究打下更全面广泛的基础。课题组与兴山县职教中心、荆门市东宝区职教中心、孝感市委党校、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对样本点包括宜昌市秭归县高山村、陈家淌村,荆门市栗溪镇桑垭村,咸宁市崇阳柃蜜小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村、中岭村,孝感市安陆接官乡杨冲村等地实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是借助湖北省农业中职年会平台,举行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会。2019年12月,湖北省农业中职年会在荆门市东宝区职教中心举行,我校做为组长单位,把本课题的研讨报告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由课题负责人面向全省近70名农业职教专家进行了课题专题报告会,并广泛收集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意见和建议。各位专家包括省教科院专家领导方芳等对前期课题研究成果结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后期的研究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课题后期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成果分析总结阶段

  2020年初,课题组对期的调查结果、研究成果进行整体归纳总结,形成各个阶段性成果,主要有:《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实践效果分析》;《农民短期技术培训的效果分析》;《农业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职教在贫困山区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效果分析》;《农业职业教育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效中的支撑作用研究》;《长阳精准实施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发挥职教功能 助攻精准扶贫》《武汉市新洲区建新村驻点扶贫实践效果分析》等。课题组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总成果《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对上述成果分别在国家级期刊《农业工程技术》上进行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论文评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8年,论文《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策略研究》获第十一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2018年,本课题的调研报告《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践效果分析》获武汉市“十三五”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除公开发表和获奖成果外,其他成果通过武汉现代农业教育2020年校刊专栏予以展现。

  2019年,课题负责人吕清华受聘为农业农村部全国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统编教材专家组成员,承担了《食品营销与策划》的主编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通过食品加工脱贫致富的案例。该教材计划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送技术到村,实行“技术精准扶贫”

  学校根据武汉市贫困家庭的生产项目确定扶贫帮助对象,采用”送技术上门“的方法进行技术型精准扶贫。如学校园林园艺专业安排专业教师到东西湖区慈惠农场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畜牧兽医专业安排教师到新洲区养殖专业户家里进行定点服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安排教师到贫困户家庭讲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知识,并协助制定农产品的现实营销计划[1]。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教中心充分利用茶叶栽培与加工技能开展精准扶贫,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起,覃立明等老师利用老雾冲茶研(训)基地对口帮扶贺家坪村14户茶农、中岭村27户茶农,到户进行现场指导,提高鲜叶质量,2019年每亩平均产值突破万元大关,受到所有茶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咸宁农业职业教育部门通过技术帮扶,开辟产业新路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结合本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战略工程,把加工技术送到“鸡汤小镇”村民手中,把种植技术“萝卜小镇”农户家庭,在“柃蜜小镇”开办“农家乐”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班,专业教师走村串户,根据村民需求,进行香菇、花卉、动物养殖等技术辅导。近三年,有1万多户老区贫困户从中上受益,至2019年,平均每个贫困户增收6000多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孝感市安陆接官乡杨冲村面积2.91平方公里,地形属于山岗丘陵,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现有5个村民小组,165户,共713人,以前是安陆市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孝感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在杨冲村调研中发现,本地水土特别适合太空莲的种植,他们与当地政府扶贫部门一起,筹划建设太空莲种植基地,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筹备,基地如期完工。他们在村中举办了专门的技术培训班,吸引了村民注意力,因为他们都想在基地就业,没有技术可不行。村民们都说:"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太空莲种植的基本技能,被基地聘请后,一天可以赚100元,一年保底也有2万元收入,已成功脱贫!” 2019年,杨冲村村集体收入达到8万多元,全村于2019年底成功实现整村出列。

  荆门市农业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栗溪镇桑垭村,该村有山林16660亩、耕地540亩,是典型的山区地形地势,不适合传统农业的发展。他们根据该村土壤、气候条件,协助村民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9月,在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下,六合香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他们流转了桑垭村1组120亩土地种植茶叶。优良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技术指导造就了"六合香”茶叶优良的品质。

  由于职教中心送技术给了村民,所以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技术工作全部由本村村民完成,茶园繁忙时每天需雇用采茶工20余人,工资按月结算。职教中心还帮助村里成立了土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本村贫困户发展土蜜蜂养殖900箱;依托家庭农场,带动全村种植花卉苗木560亩;依托农业开发公司,带动全村种植油茶800亩。全方位的技术扶持,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16人至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

  (二)请学员进教室,实行“培训精准扶贫”

  为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湖北省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培训精准扶贫”实践。

  1、对“扶贫攻坚”驻村干部进行专业培训

  武汉市为提高“精准扶贫”效果,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扶贫”实践。武汉市政府依托市农业学校,从2016年起,每年都要对140名左右的驻村扶贫干部进行培训[2],经过培训学习,扶贫干部掌握了脱贫技术,提升了综合素质,为带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湖北其他市县也采取相应措施,借助农业职业教育平台,开展对专职扶贫队伍的专项培训,以提高其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这一做法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经过培训后的驻村扶贫干部服务农民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效果更好了[3]。

  2、针对贫困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办脱贫致富技术培训班

  武汉市农业学校从2016年以来,每年专门针对贫困人员开办畜牧水产、农机、食用菌、生态旅游、养蜂、经济动物养殖等培训班,每年举办30个培训班次,培训农民1500人次。 通过培训,贫困农民掌握了生产技能,至2019年底,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部分学员成为“致富明星”。如黄陂区“家庭农场”付丹,利用培训所学的“营养食谱”养猪,年纯利70多万元;蔡甸区张湾镇尹其豹,把培训所学的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采取科学的苋菜+苦瓜+莴苣的种植模式,实现新鲜蔬菜不间断上市,年收入达到20万元;新洲区旧街茶叶班学员胡全波,用专业知识克服技术难题,严格按有机茶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 宜昌市秭归高山村陈家淌村,核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产业之一,是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树”和“摇钱树”。从2016年起,当地农业职教部门在开展了以“技能培训助力精准扶贫”为主题的专题培训会[4],把核桃种植和管理技术送到

  田间地头,60多名当地贫困农民足不出村就享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经过近三年的技术培训,该村贫困人口2019年已全部脱贫摘帽。

  3、针对贫困家庭妇女,开办就业致富培训班

  在湖北省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 妇女占45.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落后地区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显著偏低,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广大贫困妇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怎么样让她们脱贫是摆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而现实的问题。

  武汉市农业职业教育采取了扶贫先“扶智”的策略,把提高贫困妇女的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这才是帮助她们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从2016年起,我们针对贫困地区妇女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专题培训班,内容包括职业操守、家政保洁服务、老人护理、网络营销、家庭手工等方面的培训[5],为保障教学效果,经常把学员带到相应的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把贫困妇女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技能、高素质的各类服务人才,这类人才是当前市场的紧缺需求,薪酬待遇高,是促进贫困妇女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截止2019年12月底,共为2000多名困难女性提供了培训,其中有1500多人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2018年,襄阳市农业职业教育部门针对贫困偏远地区妇女需求,制定订单式项目书,开展“巾帼梦想园”、“助陪读妈妈就业”、“家庭教育进社区进农村”等培训项目,分别在20多个村开展就业致富培训40多个班次,培训贫困妇女5000名以上。

  (三)招收贫困农民子女,实行“教育精准扶贫”

  为了到达"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2008年起,武汉市农业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开始免费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农村贫困生。通过对生源的调查,发现农村贫困生数量高达74.34%。为了让贫困生毕业后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带路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武汉市农业经济市场需求,以园艺园林、畜牧兽医、农经管理服务为主干的专业体系,适应了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村贫困生到校学习,为农村新一代劳动力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7]。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建设了有宠物医院等近30个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等三大实训中心,食用菌等六大生产实训基地,在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设立了20多个校外实习(训)基地。科学的教学模式,完备的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快速致富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通过对毕生生的跟踪调查,50%学生成为大中型农业企业的技术骨干,20%的毕业生投身于自主创业,80%的家庭走出贫困,学校成为武汉市培养农村脱贫致富人才的摇篮。

  (四) 试点农民中职教育,通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行“素质精准扶贫”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武汉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学校从2015年起,以"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8],在武汉市农村贫困地区招收200名农民学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就读学生年龄普遍在20-55岁,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工作,还有大量农民合作社从业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坚持教育扶贫策略,优先照顾农村贫困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北省内尚属初次尝试,取得的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社会各级主流媒体给予了广泛深入地报道。试点两年来,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应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中间,有的已成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典型。

  调查发现,入学前学员中贫困家庭比重达到33%。经过二年中等职业教育,学员专业生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更学会了电子商务。至2018年,100%的学员家庭成功脱贫,66.6%的学员家庭收入超过武汉市平均线,实现在致富目标。

  (五)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效中的支撑作用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完成脱贫任务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经济基础薄弱,有的产业项目高度重合,有的就业是临时性就业,有的主要靠政策性补贴,还存在返贫的可能性。这一讲话精神告诉我们,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风险,是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内在要求。对湖北孝感脱贫成效的实地调查表明,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基础支撑。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使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转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必须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 各地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措施,农业职业教育是通过对低收入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发展产业的能力,有效巩固脱贫成果,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

  九、研究反思及今后设想

  1、农业职业教育扶贫的局限性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送技术上门的过程中,由于农户普遍生产规模小,技术效果不明显,从而影响脱贫效果。再比如遇到农产品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相对农民个体,教育扶贫的目的很难达到。

  2、农业职业教育扶贫要同心协力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我们在职教扶贫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受力方”不积极参加学习培训的案例,个别贫困户甚至是“等、靠、要”。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扶贫行为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今后的设想:当前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扰,但实践证明,农业职业教育推动“精准扶贫”的社会效果是显著的。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推广使用已经成熟的扶贫模式。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和农民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农业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打赢这场的持久战做出农业职业教育应有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0(01):94-96.

  [2]胡艳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问题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01):62-66.

  [3]徐辉,许泱,李红,常春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及其精准培育研究——基于7省21县(市、区)63乡(镇)的调研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03):86-94.

  [4]张会.论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158+166.

  [5]盛子强,周琪,刘丽梅.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67-71.

  [6]石玉洁.城乡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03):25-26+56.

  [7]盛子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40-46.

  [8]田安国,潘峰.对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05):1232-1234.